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成都顺利召开

毕晓普癌症研究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年会于2019年9月24日在成都召开

2019年9月24日,毕晓普癌症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学术委员会年会,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来到研究所,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评估。全体成员包括学术委员会主席——1989年诺奖得主J.Michael Bishop院士和学术委员会委员Scott Kogan教授、Kevan Shokat院士、Robert Lloyd院士和James Naismith院士。

会议中,委员们一致肯定了研究所从天然产物库里面进行药物先导物筛选的思路。药物化学专家Kevan Shokat院士指出,对筛选出的已知化合物,发现它们的新用途,对其进行修饰,使其成为新的化合物,是一个正确的策略。结构生物学专家James Naismith院士进一步指出,研究所的天然产物库资源独特,在下一步工作中,也应向寻找新化合物的方向发展。合成致死筛选专家Robert Lloyd院士提出了关于减少靶点突变引起的抗药性的建议。针对生物标记物的选择方面,血液癌症专家Scott Kogan教授质疑了使用MYC蛋白量及MYC靶基因表达量来衡量MYC蛋白活性的准确性,提出了他的以病理学为基础的建议,引起了委员们激烈的讨论。

委员们还一致认为,研究所目前的几条药物研发管线均各自具备独特性、新颖性及治疗上的可组合性,且进展可观。其中,MYC合成致死靶向药物和恢复接触抑制药物项目靶点和生物标记物都很明确,开发检测该生物标记的试剂盒来预先挑选病人进行治疗,将为临床试验节省大量成本,也将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多倍体合成致死药物和有丝分裂调控因子靶向药物项目的生物标记物明确,靶点鉴定亦有明确的方向,但有待进一步验证。诺奖得主Michael Bishop院士特别指出,我们应扎实做好基础研究,准确鉴定靶点;并且在测试药物疗效的同时,更加重视毒理测试,慎重选择推入临床试验的药物。

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